国庆节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如今,中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10月1日。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它源于古代的祭月。在周秦时期,就有天子祭日、祭月的礼制。最初,祭月是在秋分的晚上进行,但在秋分的晚上未必有明亮的月亮,因此将其更改为距秋分最近的一天,即农历的第15天。据《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大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  迎寒,亦如之。” 也许当时不流行赏月,但后来,祭月引起了赏月的习俗,成了佳节。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很注重这一习俗。

而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教师节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过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由于教师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

末伏

末伏,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通常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夕节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又叫“乞巧节”,台湾地区称“情人节”。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